立足资源禀赋 弘扬农垦精神
白茅岭农场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皖南特色殷实农场
![]() |
图为白茅岭农场核心茶园基地。 |
![]() |
图为学生在东黄山城堡酒店参加夏令营活动。 |
![]() |
图为职工旧住房改造后的白茅岭农场新一村。 |
![]() |
图为白茅岭农场基质蓝莓基地。 |
![]() |
图为全自动蓝莓分拣包装车间。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18年4月,光明食品集团积极响应上海司法体制改革,接收皖南地区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2023年下半年起,黄山茶林场、练江牧场管理权同时移交,形成白茅岭农场“黄山区域”。至此,上海市白茅岭农场有限公司总面积达62.25平方公里。近年来,白茅岭农场按照“产业优先、民生为先、环境当先”的发展理念,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以“高、新、绿”作为主攻方向,打基础,抓转型,促增长,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业产业方向,从环境、资源、产业、基础设施、人才“五个一体化”,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实施企业化管控、产业化经营,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新的呈现形式,规划“生态+”产业发展目标,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农垦精神,建设好“蓝莓小镇生态公园”,建设好“和谐、安宁、团结、向上、崇善”的“光明式”农场社区,让农场成为上海在皖南“飞地”的新窗口、成为长三角的生态发展示范区。
白茅岭农场党委根据皖南地区土地资源禀赋和区域气候环境特点,编制完成《上海市白茅岭农场有限公司“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在确定“产业优先 绿色发展”主基调上,进一步锚定“生态+茶林果”发展思路,走“山水蓝图生态兴”发展之路,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践行绿色理念,保持战略定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贯穿到农场全区域、产业全过程,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环境美”与“产业优”同规划,全面启动整治场区环境、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等民生项目。确立高附加值、可持续的“生态+茶林果”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了“一路一景”“一区域一特色”“蓝莓小镇”“生态公园”等殷实农场图景,把皖南地区的先天生态优势转化为农场发展的未来产业基础。
破解瓶颈难题,大兴调研之风
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破解关键、优化布局、善作善成。在转型过程中,白茅岭农场党委充分遵循农场型企业和社区管理的基本规律,走好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抢当地农民的“饭碗”,探寻反哺当地农村的“新招”,制定了“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发展规划,近期打造“茶林果123”千亩核心产业,远期打造“茶林果 121”万亩特色深加工产业,兼顾发展“生态+农旅”“生态+康养”产业。
勇于担当作为,以恒心做恒业
白茅岭农场在移交初期现代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农场党委咬定战略,一不动摇、二不折腾,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使皖南“生态+”产业初具规模。
生态+茶业 白茅岭农场围绕茶业资源集成平台、茶叶品牌质量标杆,坚持生态、高效、安全、优质原则,深耕茶园管理管护,形成茶园种植《规程》、茶园管理“终端活”方案,聚力建设1600亩高效原生态核心茶园,加快产品研发和深加工生产车间建设,引进半自动茶生产线加工设备,日处理鲜叶约2000公斤,不断改善茶业生产的设施条件、作业条件、抗逆手段。重点突出名优黄茶、白茶、绿茶等品种优势,打造“一品天湖”茶品牌。黄金芽(中黄1号)荣获 2023年内蒙古首届“亚泰杯”茶人臻选茶叶品牌“铂金奖”。不断加深与周边茶企协同合作,加强与安农大等科研单位合作交流,加快推进产品创新和转型发展,与相关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基地,围绕茶粉、茶多酚提取和茶叶功能饮料、茶保健品、茶食品等,适时启动开展产品深加工研发生产,积极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科研、茶文化展示、茶叶采制等一体化的美丽茶园综合体和国家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国有茶企,写好农场茶产业的建设新篇。
生态+林业 白茅岭农场制定“林业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和林业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市场紧缺、生产繁育技术含量高、非劳动密集型林苗木品种,因地制宜提高常规、观花、彩叶等高珍稀树种种植,逐年进行苗木更新改造,每年在农场两区域重要交通和环境窗口地段种植落羽杉、樱花、紫叶巨紫荆、红梅等,实现“一路一景”“红梅园”“樱花园”等“一区域一特色”的发展目标,不断探索生态种植品种向经济林、苗木林品种转换,适时调整种植思路,试验种植杨树类品种,形成生态林、苗木林、经济林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让皖南农场“绿树成荫”,发挥绿色、生态效应,为美丽乡村田园、发展丘陵旅游打基础。
生态+蓝莓 白茅岭农场结合皖南资源禀赋、独特气候条件,按照“差异化”发展路线,先后赴浙江诸暨、安徽南陵、云南曲靖、山东青岛等地调研谋划蓝莓特色产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一年百亩、三年千亩、六年万亩”的蓝莓发展目标。白茅岭农场从“零”开始,从内培养,成立蓝莓事业部,同年创立“胡琦鹏创新工作室”。通过“外引内培”模式引入3名专业技术人员,均取得助理农艺师专业技术职称。通过改良土壤、更换品种、规范栽植,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生产质量管理手册、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技术方案,编制“皖南地区地载蓝莓种植规程”,撰写“蓝莓枝枯病综合防治方法”,使白茅岭蓝莓产业从“请人种、请人管”到“学人种、自己管”走到了现在的“自己种、自己管”,填补了皖南丘陵地区地载蓝莓种植规程技术的空白。蓝莓鲜果于2020年注册“岭之蓝”特色品牌,目前已并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安徽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认证,并计划逐步向有机食品认证靠近。“岭之蓝”特色品牌已在长三角形成影响,并衍生出蓝莓果干、蓝莓果汁、蓝莓原浆等多款产品。目前已完成郎溪县境内1600亩蓝莓标准化园区的打造,其中地栽蓝莓1242亩,基质蓝莓158亩。引进分选包装流水线,日处理鲜果1.5万公斤。近期已启动广德枫树岭地区1500亩核心园区新建工作。在蓝莓采收季节,优先聘用当地民工,带动共同致富,带领周边地区开启乡村振兴的“光明模式”,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实现了集团内蓝莓种植“零”的突破,使皖南“生态+”产业初具规模。
生态+农旅 生态+康养 黄山茶林场、练江牧场填补了白茅岭农场“生态+农旅”“生态+康养”产业布局空白,以东黄山城堡酒店、练江山庄为平台,围绕光明食品集团的战略部署,打造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文旅小镇,成为光明“员工第一、崇尚奋斗、爱与尊重”企业文化承重墙基石,以集团职工疗休养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抓手,以职工疗休养、夏令营、“牧野小镇赏梅”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更新基础设施提潜力,加强协同形成聚合力,提升服务品质,拓展研学领域,在住宿、餐饮、农副产品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擦亮服务行业新名片。
白茅岭农场将持续向“茶林果”主导产业发力,在产业、人才、基础设施、政策、资源“五个一体化”上下功夫,促进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培育好品种、生产好产品、打造好品牌、建立好渠道、提供好服务、管控好风险“六个好”上下功夫,为未来长远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白茅岭农场社区不断加强党建引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工作要求,以居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办实事的成效凝民心、聚民力,共同为构建“和谐、安宁、团结、向上、崇善”的光明社区“皖南模式”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党建引领勇担当,强堡垒践行动
白茅岭农场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围绕民生“急难愁盼”,充分发挥“党情关爱”“党情HU爱”党建品牌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活动,多种形式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全面解决好居民群众所期、所盼等实事问题。党支部推进“两进一当一做”(社区班子、党员进网格,服务居民当先锋,做“崇善”的社区工作者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这一系统性、长期性活动,施行“三定三包”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对辖区居民排摸调查,进一步梳理涉及辖区便民、助民、利民、安民、育民和一些难点或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类历史遗留问题,针对性制定执行方案,定期听取分管负责人工作汇报和集体研讨具体工作推进情况,积极与驻区各单位紧密联系,落实联动协调措施,实现资源共享,充分整合资源,形成总体“一盘棋”局面,切实帮助辖区居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贴心纾困为导向,夯基础促发展
白茅岭农场社区在面对辖区内“房、路、水、电”等民生基础设施“老破旧差”等实际问题,紧扣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为民两大核心任务,不断通过与居民“面对面”开展座谈征集、排摸梳理和闭环整改,逐年美化居住环境、改造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已经完成942套危旧房改造、新建小区环境提升、白茅岭、军天湖便民服务大厅改造、长乐体育公园、红星路健身步道、综合体院场馆建设、道路修缮铺设、社会化自来水供应、自来水管重新铺设、主干道路灯安装、清理辖区内公共厕所化粪池等民生基础类项目近30项,促使社区服务设施逐步改善、社区环境大为改观、社区氛围和谐安宁,一个管理有序、设施齐全、安全稳定、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逐步呈现。
提质增效强服务,便民利民惠民生
白茅岭农场社区坚持“民生事,无小事”理念,以体现公益性、便捷性、服务性为原则,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能级的转化,打通民声服务最后“一公里”,创建“37℃恒温”关爱机制,梳理“三失”、孤寡、空巢、独居老人实际生活需求,并通过“五色志愿服务队”“邻里帮帮团”居民自治平台,组织志愿者主动关心关爱身边困难群体,不定期为老人提供洗晒被褥、室内保洁、助餐代购、谈心聊天、帮助遛弯散步等9项服务项目,把服务方式由“居民找上门”转变为“服务送上门”,把“三失”人员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重点对象,切实提升了困难群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精心打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精神文化平台,针对居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学龄儿童与小学生提供暑期教育、看护等公益服务,解决孩子家长的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工作。
美丽农场绘新卷,构建温暖大家园
写好白茅岭农场社区新时代“民生答卷”,加快建设彰显光明社区“皖南模式”的宜居宜业、和美家园,是推进白茅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是建设新时期美好农场的“基础工程”。白茅岭农场社区始终用心、用情、用劲积极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紧密围绕区域“党建项目化”,以三会一评、逢“4”说事儿、小板凳会议等为平台,从居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形成“听民声有平台、回民声有机制、暖民生有措施”三步走模式,持续加深与辖区绿化公司、医院、学校、派出所等单位协同合作,着力改善社区环境、着力提升医护保障能力、着力提供法务及专业技术支持等,使服务内容具体化、丰富化、扩大化,以实际行动推动社区各项中心工作任务目标和实事项目有序落实落地,紧盯光明社区“皖南模式”建设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勠力同心汇聚圆梦力量,不断谱写睦邻友爱、和谐幸福社区新篇章,共同构建光明温暖“大家园”。
(董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