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1日 光明食品报 >> 2025年04月01日 >> 06

为之骄傲的﹃特约记者﹄

新闻作者:陈明强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01日

    从《上海农垦报》诞生的那一刻起,到它更名为《上海农工商报》,再进一步变更为《光明食品报》,在这段漫长而辉煌的办报历程中,有一群特殊的“特约记者”始终坚守在农垦事业的第一线。他们不畏艰辛,深入田间地头,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上海农垦事业的创业历史,追寻着农工商改革的坚实足迹,见证了光明食品集团的发展历程。他们的报道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有幸成为这群敬业的“特约记者”中的一员,对此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以报为线建网络

    说起《上海农垦报》“特约记者”的缘由,必须回溯到1982年,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党委宣传处下设的《上海农垦报》编辑部,创立之初编辑部仅有几名专职编辑记者,然而他们却肩负着为18个农场和6大公司提供新闻采编服务的重任,面对海量信息传递却人手十分紧缺的状况,编辑部迅速采取了措施,建立了各单位通讯员队伍。在此基础上,编辑部进一步精选了一批宣传骨干,正式聘任他们为《上海农垦报》的“特约记者”,以此作为对专职编辑记者队伍的重要补充。为了提升这些“特约记者”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编辑部邀请《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新闻媒体老师开展业务培训,由此,一支以农垦人为底板的“骁勇善战”的新闻队伍应运而生。“特约记者”们活跃在各个层面、各条战线上,成为唱响报刊主旋律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工厂车间,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农垦人的辛勤付出和辉煌成就,为《上海农垦报》的丰富内容和深度报道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些“特约记者”的存在,不仅缓解了编辑部人手紧缺的状况,更为整个农垦系统的新闻宣传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报为眸扩视野

    对于“特约记者”的身份我很在乎,它不仅点燃了我从事五四农场宣传工作的一种激情,更让我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强政治、善思考、辨真伪、讲大局的能力。为了不辱使命,我通过成人自学考试获得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证书,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先后采写出《党魂聚民心》《完善人才机制、形成育人态势》《开展“特色支部”创建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企业文化建设如何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载体》等各类新闻报道、调查报告500多篇,有的被《党政论坛》《中国农垦》杂志和《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刊载,同时也荣获了上海市农场管理局“通讯报道先进工作者”、上海农工商集团“优秀宣传报道组织者”和“《上海农工商报》优秀特约记者”称号。担任“特约记者”的这段经历,淬炼了我的新闻品格和意志,激励让我不断发挥好党的“喉舌”作用。

    以报为缘代相传

    如今“特约记者”的身份虽然已时过境迁,但却为《光明食品报》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批批从事集团宣传思想工作的媒体新人正传承发扬光大着那种求真务实、执着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为营造更具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踔厉奋发。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这批人已进入了古稀之年,但那些过往仍历历在目,依然怀揣着那份对报刊编辑的不舍情结,每当我看到那张保存完好的《特约记者证》时,就会想起当年在编辑部那间东西摆放紧凑、办公桌堆满稿件的办公室里,与董龙清、徐永炘、潘建军、陈春山、丁凯琴、桑树德、廖峻、姚天文等老师谈笑风生的情景,大家挨着桌椅旁喝着暖意浓浓的咖啡,诉说着办报人与读报人的心声,似乎又进入了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的年代,真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作者系上海五四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宣传部部长、政治工作部主任、新闻发言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