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报缘﹄和我的三个身份
说起我和《光明食品报》的缘分,要追溯到三十年前,机缘巧合让我从企业的技术岗位转岗到农场场部办公室。来到新岗位,我接到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负责向《上海农垦报》(《光明食品报》的前身)投稿,要求一年完成12篇的录用任务,这就意味着对我这个职场小白来说每个月必须有一篇稿子见报,这让我对新工作充满憧憬和兴奋之余更有了一种巨大的压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仔细研究《上海农垦报》的宣传内容,学习其他作者的写作方法和特长。每周一是报纸的发行日,但当时地处郊区的农场收到报纸要到周三,于是每个周三,我都翘首以盼新鲜出炉的《上海农垦报》,报上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即便是中缝,我都一字不落地读完,它犹如精神食粮给我启迪。当时的我就是一名忠实的读者,这也是我结识《上海农垦报》的第一个身份。
为了完成12篇的目标,我开始深入基层采访写作,我从写“豆腐干”文章开始,到后来慢慢熟悉业务,主动挖掘新闻点、构思采访提纲、独立完成深度报道。我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被《上海农垦报》录用的稿件是采访农场医院自负盈亏的文章,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出版,那种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慢慢地,随着更多的稿件被录用,我的写作热情也日益高涨。一年下来,我超额完成了任务。1997年年初,我受邀参加报社优秀通讯员表彰活动,我被聘为《上海农工商报》特约记者,当时《上海农垦报》已更名为《上海农工商报》。从那时起,特约记者便成为我与这份报纸结缘的第二个身份。当年的那本荣誉证书至今仍被我珍藏,它泛黄的扉页里承载的是那段青春岁月里的奋斗足迹。
在农场十载的悠悠岁月里,我经历了农场体制改革,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我已不再是特约记者,但《上海农工商报》始终是我无法割舍的老朋友。在工作之余我仍坚持笔耕,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书写心绪的喜怒哀乐,偶尔也会给报社投上一稿,每次文章见报都会给我平静的生活带来几许快乐的涟漪。
当时光游走到2005年,我有幸获得去《上海农工商报》担任实习编辑的机会,原先那些令人敬仰的报社前辈都成为了我的领导和同事,更是我的良师益友,从他们身上,我汲取了很多养分,这也成为我不断进步的源泉。如今,他们中有的斯人已去,但我至今仍心怀感恩,也感怀那段逝去岁月的美好。
编辑岗位一度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挑战。编排一个版面,既有内容的要求,也有篇幅的标准,还要追求版面的美观效果;同时对企业报而言,四个版面还要平衡各子公司稿件数量、类型。可以说,编辑既要着眼小处,又要关注大局。当时的排版也不像现在的报纸版面横平竖直、简洁明了,而是要追求“曲径通幽”的效果。对新手而言,有时版面画好了,不是文字多了就是版面空了,要调剂到二者平衡需花费不少心思。那段时间我常常是白天改稿,晚上画版样。就这样,在日复一日地学习摸索中,我不断沉淀积累,当看着倾注着自己心血的报纸一期期顺利出版,成就感油然而生,我开始愈发喜欢这份“为人作嫁衣”的工作,因为它作为集团企业文化的宣传载体,既丰富了员工的精神生活,也充盈了我的内心世界。从这时起,我有了第三个身份:办报人。
时光荏苒,到集团总部工作已整整20年,我从报纸编辑岗位不断成长进步,并成为一名正式的新闻记者。这份报纸也随着集团重组再次更名为《光明食品报》,但它始终坚守正确的办报理念、积极的宣传导向,它见证了集团改革发展、创新蜕变的光辉历程。虽然如今新媒体已让人们淡化了对纸媒的热衷和喜爱,但它带给那个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年代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是那段岁月里珍贵的史料,也是我职业生涯的指路明灯。这三个特殊身份是我和它之间的不解之缘,三十载相伴是精神的寄托,也是岁月的沉淀,给予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底气。
(作者系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巡察办副主任)